《海潮之声》影评:吉卜力的另类,在虚拟中追求真实的青春物语
影评
吉卜力的风格,似乎就是宫崎骏和高畑勋个人的风格,对角色的教化,对历史与未来的回顾和展望,对人文主义的歌颂,贯穿了每一部二人的作品,也一直与业界盛行的强调自我的世界系,空气系动画格格不入。但是在吉卜力中,偶尔也有例外。1993年,吉卜力的新人们贡献出了一部最不吉卜力的吉卜力动画,一个质朴的青春故事,《听见涛声》。
《听见涛声》这部作品从故事到技法上,都带有导演望月智充强烈的,与二人大相径庭的个人风格。其中没有波澜壮阔的背景,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,没有以小见大的张力,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的叙事和朴素且纤细的情感。在回忆性的叙事中,少年少女对爱情懵懂而遐想,羞涩且纯粹,但当情愫暗生时,又总是后知后觉,犹豫不前,连一句简单的表白都要在心中反反复复地演练和纠结后方才能抉择。在演出上本作表现地相当克制,几乎不同于吉卜力的所有作品。电影中没有辽远而悠扬的大场景,没有恢弘的音乐,甚至没有吉卜力代表性的悠久而又长远的抒情。不仅如此,导演在情感和神态的演出上不同于动画中常见的夸张表达,反而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处理,观众似乎难以从人物的神情上看到太多内心的真情实感。从效果上来看,这一份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感表达出稚嫩的真诚,反而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贴切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的背景基本来自现实风景的采拍。在表现形式上,可以说动画比真人电影具有更高的自由度,且收到更少的约束,更能承载作者的创造力。因此在《听见涛声》中,背景的绘制并不是一板一眼的临摹,而是在省去了无关紧要的细节,增添了强烈到能够表达充盈情感的色彩和光线后形成的,因此又表现出高于现实的真实感。这种采拍现实风景的尝试,契合了青春动画所需求的“虚幻写实主义”的主基调,因此在后续以新海诚为代表的青春动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影片上映的十年后,吉卜力出品了一部纪录片《海潮之声十年后 ~ 我们的青春》,讲述了《听见涛声》台前幕后的一些有趣故事。1992年,《红猪》制作完成后,吉卜力迎来了久违的空档期。社长铃木敏夫便萌生了借此机会锻炼新人的想法,《听见涛声》便是新人们交出的答卷。在纪录片中,导演望月智充透漏,宫崎骏在看完影片后十分不满,甚至有些气急败坏。这也难怪,宫崎骏笔下的女主角都是娜乌西卡式的人物,勇敢,坚强而又善良。但《听见涛声》则截然不同,影片中的女一号武藤里伽子表现出适当的虚荣且不近人情,也因此更加真实。铃木敏夫则对此片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宫崎骏的不满是因为他永远拍不出这样的动画。他在影片的结尾说到:“作品的确把年轻人的世界描写得非常写实。如果改由宫崎与高畑来做,一是年龄上有差距,二是作品会比较理想化,表现出来的会是中年人眼中的年轻人世界。因此作品的写实感非常不错,而且也表现得很成功。”
影片名为《听见涛声》,男主外出求学后返回家乡,在远离大都市的高知县的岸边,随着阵阵涛声,拨动了缕缕回忆,这是影片的开始。片尾曲为《看惯潮涨潮落》,随着少年少女的成长,曾经的故事告一段落,曾经的情愫在激情褪去后愈发成熟,这是一切的结束。